ZIMUHOME
直面内心,勇于自目。专注亚文化领域!

字母圈关于DS的一些思考

2023-04-18

“When she’s abandoned her moral center and teachings…when she’s cast aside her facade of propriety and lady-like demeanor…when I have so corrupted this fragile thing and brought out a writhing, mewling, bucking, wanton whore for my enjoyment and pleasure…..enticing from within this feral lioness…growling and scratching and biting…taking everything I dish out to her…..at that moment she is never more beautiful to me.” ——Marquis De Sade

“当她冲破内心的枷锁和束缚时……当她抛弃礼仪和淑女风范时……当我侵蚀她,发掘她这份脆弱,当她能通过服从获得释放和内心的愉悦时……在这只充满野性的“母狮”身上我看到了极为诱惑的东西……咆哮、抓挠、咬……当我把赐予她的一切都拿走时……在那一刻,她是最美的。” ——萨德侯爵

每个人在生命中总会发掘到大大小小的兴趣。理想情况下,部分兴趣会通过正向循环逐渐成为生活习惯之一。

例如,最常见的“吃东西”:

产生饥饿感,这是一段兴奋期,因为他们会想到自己想吃什么食物;
进食,在过程中享受食物色香味,并感到愉悦;
饱餐,需求得到满足,身体获得营养,心灵得到愉悦。直到下次自然感到饥饿,重复循环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兴趣爱好都能产生良性的循环。例如在实践过程并没有感到快乐,或者在满足后下一次需求并没有如期而至,那么这项兴趣被大脑淡忘也正常不过。但是有更坏的情况,比如,你喜欢某种兴趣,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实践它,甚至被迫排斥它而产生认知偏差;或是能够实践,却无法妥善控制,缺乏引导,过分沉迷以致被其反噬。再次以“吃东西”为例,解释一下这个恶性循环的模型:

Binge-Purge Cycle 没有开始或结束,但为了解释,让我们从DIET开始:

出于各种原因(减肥)而刻意节食
因为过度节食而感到极饥饿,并由此产生焦虑
终于忍受不住开始疯狂进食,但随即为自己的不自律而感到愧疚
为求一时饱腹欲而过度进食,得到短暂快乐
快乐褪去,罪咎重临。许诺自己“下不为例”,重复步骤a
我们可以类比到BDSM/LGBT,由于不被理解,被各种污名化,反而会更容易走向“不良”循环。

我们正活在一个苦闷、冷漠、毫不性感并且了无新意的现实——至少相对于那些极度亲近又不用顾及社会法则的理想生活是这样。对于DS关系满怀热情与憧憬的人,更是分外感到“饥饿”。

其一社会现状对多元文化不甚友善,其二缺少入门指导及交流的渠道,使得多数人不得不妥协,选择做一个符合主流价值的“正常人”。饥饿可以被忍耐,可以被转移,但饥饿感不会消失。

这就好比因疫情被关在家无法外出,可能够想象一旦放宽,“报复式”出游的情景?现在再来想象如果我们喜欢的东西必须要压制和隐忍,那将是何等煎熬,而那份压抑终将释放时,反弹又会是何等剧烈。

所以稍有不慎,可能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太多的人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做出了选择,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释放身体上的欲望,必定是愉悦的,至少最开始是这样的。你大概觉得自己自己努力活着就为等待此刻,人生得意须尽欢,甚至突破底线亦在所不惜,但如果从局外人的角度旁观,这些行径与其说是获得满足,倒不如说是报复式宣泄。“当虚幻的欲望都得到满足后,人生还剩下什么呢?”

饮饱食醉后,更容易产生罪咎感。为什么会产生罪咎感?是实践过如此“肮脏”、“变态”的性癖,或是不符合主流社会期待那般礼貌、友善的形象,还是急切满足身体欲望之后,精神仍无法得到归属。在此刻,你总是感到自己处于“道德低地”, 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好心绪,罪咎很容易会盖过来之不易的满足感,进而演变成逃离。但如果没有正视自己,没有妥善处理自己的期待与需求,问题会始终存在,直到事过境迁,“罪咎期”褪去而欲望重临,直到内心空虚得再也无法压抑,因为人的本质无法改变,这会让你变本加厉地,过犹不及地,再一次填满自己。

如同交替式厌食暴食行为一样,并不是“进食”本身对人有害,而是“如何进食”方面有所偏差所导致的苦痛。至于走出苦痛……我会说很不容易,但至少比无限循环这种煎熬更有希望。比如:

再次温习一遍自己的初衷。现在是否已经背离?想一想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吧?如果你想要的是真正的DS关系,想要建立精神连结,就不要被身体的欲望所驱使,在双方匹配的前提下慢慢发展,一步步的磨合,达到身和灵的契合。
认识自己的内心的需求,每当能够释放,或必须忍耐时,不要过分偏离自己的理性。如果情况允许,就算只能是一时——做回自己,不是故意扮演其他角色,也不是扮演社会所期待的那个你,而是你自己。免于恐惧自己所展示,不退缩于心之所向,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如果真的遇到契合的彼此,如果对方能使你得到内心的安稳,让飘浮的你降落,便可以试着打开自己,倾诉心声,试着打开自己内心私密与软弱的一面,慢慢建立良性循环,你终将会得到“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