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被折磨却离不开?藏在“创伤性连接”里的情感陷阱


为什么虐待能催生“忠诚”,真爱反而可能走向分离?
一个人明明在关系里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却依旧放不下、离不开——这大概率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他们陷入了“创伤性连接”。
这个由心理学家卡恩斯提出的概念,揭示了一种古老而普遍的人类心理现象:就像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中,人质会对绑匪产生情感依附,在虐待关系里,受害者也常常对施虐者形成强烈的依恋。
在这里,爱的定义被彻底扭曲:痛苦被包装成激情,嫉妒被解读为关心,控制被曲解为保护。受害者渐渐学会了一套扭曲的心理逻辑——伤害反而成了“情感深厚”的证明。比如他们会想:“他这么生气,一定是太在乎我”“如果他不爱我,根本不会这么情绪化”。在这套逻辑里,“无痛”等于“无爱”,“平静”反而成了“冷漠”,他们甚至被训练着相信:真正的爱情就该是痛苦的、窒息的。
这种依恋绝非简单的恐惧或屈服,而是一套复杂的心理机制在作祟:在反复无常的痛苦与偶尔闪现的温柔之间,大脑像被训练的赌徒,对“奖赏”产生病态渴望。施虐者一个微笑、一次温和的触碰,都像沙漠中的甘露,瞬间刺激多巴胺分泌,让受害者在绝望中抓住一丝“被爱”的幻觉,从而对这段关系产生强烈依赖。
更可怕的是,虐待关系会系统性摧毁受害者的自我价值。在持续的贬低与操控下,他们渐渐内化了施虐者的批评,相信“自己有缺陷”“不配被好好对待”。这种自我否定形成恶性循环:越觉得自己不值得更好的,就越难挣脱现状。关系里的角色也被固定:一方是全能的控制者,一方是无能的被控制者。受害者被困在“无能者”的角色里,逐渐丧失独立思考与行动的能力,甚至相信“自己离开对方就无法生存”。这种“习得性无助”比任何锁链都牢固,因为它锁住的是心灵。
弗洛伊德曾从两个角度解释这种现象:
• 受虐与爱相连:童年时若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正常的爱与照料,只能在惩罚中得到关注,孩子会将“爱与痛苦”绑定。比如用顺从换认可(“什么都听父母的,就能得到爱”),用牺牲换存在(“宁愿被侮辱,也不想被抛弃”)。表面是臣服,实则用“自我牺牲”软控制对方,最终在受虐关系中反而体验到扭曲的“快感”。
• 受虐与罪恶感相连:幼儿面对抚养者的绝对力量,会将受虐处境合理化——“我一定犯了错,所以活该被惩罚”。这种内化的罪责感,成年后会变成不断进入受虐关系的动力:仿佛只有通过“受苦”,才能赎罪。
理解“创伤性连接”,不是为了指责谁,而是为了让我们在糟糕的关系里,拥有识别陷阱、挣脱束缚的力量。毕竟,真正的救赎,始于看清真相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