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MUHOME
直面内心,勇于自目。专注亚文化领域!

福柯《规训与惩罚》与小圈管教的思考

2022-05-13

最近刚读完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虽说本书是涉及刑法、政治、经济学以及社会与人文科学的晦涩作品,但书中有不少让人印象深刻地方,与小圈文化的主贝模式也有参考作用。

福柯《规训与惩罚》与小圈管教的思考

《规训与惩罚》的英译为《Discipline and Punish》,其中discipline是本书的核心概念,这个词很有意思。除了作为动词"规训"、“训导”和作为名词"纪律"、“训练方法”,还有作为知识领域的“学科”之意,用来指称一种特殊的权力形式,它的多义性,可以帮我们理解知识与权力的暧昧关系。

Discipline很像管教关系中的家法(规)。肉体是驯顺的,可以被驾驭、使用、改造和改善,规训是“一种把个人既视为操练(manoeuvre)对象又视为操练工具的权力的特殊技术……是一种精心计算的、持久的运作机制”[1],在这里,福柯把权力力学对人体的作用,以及为了构建这种作用所需要的一切方法,技能和知识统称为 “规训”,规训所实现的对于人的支配是温和的甚至是高雅的,不像暴力的惩罚那样去刻意制造恐怖的效果,相反,规训可以称之为一门艺术——

规训是空间和时间再分配的艺术;
规训是通过不间断的考核对它的每一个对象因地制宜,并在时间的积累中满足自身的目的的艺术;
规训是通过将它的对象重新编排和组织以提高活动效率的艺术

为了更好的理解,举一个学习的例子,不管是大学生还是高中生,只要是学习我们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考试临近的时候,我们总是变得焦虑不堪,原因往往是对所学的知识不够熟悉和缺乏科学的备考计划,而应对它的方法就是对一团糟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主题——人的活动的再分配,比如我们需要严格的控制时间,学习地点,安排具体的计划,以及最重要的学习行为的关注和执行,这分别对应了第一、第三条。

当认识到这一点时,逐渐就有了眉目,方向变得明晰起来,但具体该怎么做呢?福柯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时间表是一项古老的遗产
动作的时间性规定
肉体—对象联结
彻底的使用
我觉得这些同样适用于管教。

还是以学习为例,时间表或者说时间计划表,其实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用的课表也算时间表。时间表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很多学生初中高中学习成绩很优秀而到了大学之后突然一落千丈,为什么会这样?很大程度是时间表的限制作用不那么强了,失去桎梏对一部分人来说并不代表着自由,对他们来说更多的反而是迷失。

关于时间表,先看书中的一些例子:“在19世纪初,有人建议'互教学校'使用下列时间表:
8:45,班长进入;
8:52,班长会;
8:56,学生进入和祈祷;
9:00,学生就坐;
9:04,听写;
9:08,听写结束;
等等。

工薪阶级对时间的划分更为精细:钟声响后,若工人迟到一分钟……,上班时,若请假超过五分钟……,凡不准时工作者……。与此同时,人们还设法确保时间使用的质量,如不断的监督、监工的鞭策,消除一切干扰。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时间:在工作时间,不得用手势或其他任何方式逗工友,不得玩耍,不得吃东西、睡觉,不得讲故事。这段时间应是高质量的,肉体应自始至终被投入其中。精确、专注以及有条不紊,是有纪律的时间的基本优点。”[2]

关于动作的时间性规定、肉体—对象的联结、彻底的使用,可以理解为通过智慧,比如一些经验的习得和技能的培养,对“规训”的一种加强和完善。“似乎每一刻的时间都是用之不竭的,似乎通过一种更细致的内在安排,人们就能逼近一个使人保持最高速和最大效率的理想极限。”[3]

对应主贝关系,如果管教主要给被管教者制定计划或安排家规时也要遵循这些原则,他需要一些智慧来达到权力的转移,例如复习计划,管教主需要对被管教者平时的课程和学习内容有足够的了解和评估,安排每日复习的内容,保证时间的精确性和内容充分性、合理性,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验收。

福柯《规训与惩罚》与小圈管教的思考

比如,管教某人备考四六级,需有具体计划和详细的时间安排,根据不同的阶段,对过程和结果分别提出要求:

备考过程要求:依据时间安排,列出每周的哪些时间是分配给四六级考试的,每天的时间可能不尽相同但都要精确和具体,考虑好每部分的进度,然后再安排在某一时间段去做什么,背单词、练听力还是做模拟考试,比如周二上午只有一节课,上完课后10:30准时去图书馆或自习室背一篇作文范文,做2篇阅读,晚上睡觉之前(11:00)汇报计划是否完成,并由我抽查作文背诵情况。

结果要求:通过要求,目标分数设定。

但规训只是一个框架,具体落实起来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时就需要借助惩罚手段(Punishment)。

还是以监管备考四六级为例,按计划应准时10:30去学习,但被管者因中途遇到其他事情,耽误了时间,不管任何理由,以浪费的时间段作为惩罚依据,在执行过程中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而论,但要记住任何惩罚的目标是让她从中学习!明白自己为什么受罚,惩罚应针对事件,而不针对人,比如晚上抽查背作文没有背熟同样要接受惩罚,这次惩罚的时候可以让她一边挨板子一边背作文,这属于强化惩罚目的。

福柯是一位“特立独行”且“影响深远”的学者,很难用一段话去评价他。他在一定程度上是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领头人之一,开辟或发展出的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方法,给出了一系列另类的史学研究策略,突破了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客观符合论,将非理性的联想叙事和理性的历史考究相糅合,以一套“超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在话语、权力、肉体、历史本身、主体等研究专题上,得出了具有重大意义或者说富有创造性的成果,深刻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他一生都在与自己战斗,研究核心从历史与话语,到话语与权力与肉体,再到权力与主体。他虽然是一位标准的反辩证法者,但他的毕生研究确实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之中,前行、突破着。但也正因为其反辩证法和对尼采思想继承不彻底的特征,导致了他的一些理论弊端。如,没有具有真正实践意义的主体概念;对权力与斗争的看法过于绝望,甚至有些“倒错”(Pervert)——研究权力本要设法突破权力,却倒错地以话语理论预先认为其无法被突破,将“权力”归还给了大他者(the Other)。这一点在提出“人之死”前后的中期福柯身上尤为明显。而本书,就是这段时期的经典之作,其中很多问题都值得被反复讨论。

有兴趣的小伙伴去读《规训与惩罚》这本书的时候也可以从中悟出小圈的一些play,在此强调管教只适合那些暂时迷失,自控力有限的人,对于本性懒惰,又想办法欺骗,伪装迎合的人并不适用,同理,惩罚也失去了意义。

参考
1,Michel Foucault,Discipline and Punish[M],p.145-160(1997)
2,Michel Foucault,Discipline and Punish[M],p.162(1997)
3,Michel Foucault,Discipline and Punish[M],p.165(1997)

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原文作者:Takaki,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