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MUHOME
直面内心,勇于自目。专注亚文化领域!

受虐者与理想化关系的探求

2025-08-10

受虐者:甘愿受苦是对理想化关系的渴求

1. 受虐者早年的母婴关系

受虐者早年的照顾者功能失调,被婴幼儿体验为 “坏客体”。“坏客体” 呈现矛盾性互动(时而亲近、兴奋,时而冷漠、拒绝),导致婴幼儿无法形成稳定的客体关系体验。
为应对这种冲突,婴儿发展出分裂的自体:

  • “理想化自体”:渴望连接,对客体抱有积极希望。
  • “受虐自体”:内化痛苦体验,认同痛苦与受虐感。

2. 坏客体经验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1. 兴奋客体:作出(看似)能满足需求的承诺,激活受虐者的希望自我,产生不切实际的积极幻想,驱使其重返施虐者身边。
  2. 拒绝客体:表现出冷漠拒绝,激活受虐者的受虐自我,引发愤怒、失望和强烈的自我攻击(如 “我不值得被善待”)。同时,受虐者保留强烈渴望,试图通过自身受苦让 “拒绝客体” 变回 “兴奋客体”。
    受虐者持续在 “希望自我” 和 “受虐自我” 间摆荡,将伴侣交替体验为 “兴奋客体” 或 “拒绝客体”。
    当受虐者暂时将 “拒绝客体” 转化为 “兴奋客体”(扭转受虐局面)时,会体验到 “希望自我” 的涌现和强烈的自我价值感,这强化了 “能够改造对方” 的不切实际幻想,使其继续留在关系中。

3. 受虐者的无意识幻想

  1. 将伤害解读为关注的变相表达(如 “你伤害我,其实是因为太在乎我”)。
  2. 认为 “承受的痛苦越多,就越能配得上你的爱”“只要我忍过这一次,你就会回头对我好”,通过主动承受痛苦获得虚假掌控感。
  3. 痛苦即联结:与客体的融合不仅能在满足中产生,也能在极度痛苦中出现。
  4. 当痛苦超载,可能引发投射(如 “他对我发火是嫉妒我”“这点痛不算什么”)等防御机制,掩盖对被抛弃的恐惧。
  • 男性:幻想常与控制、反抗相关(如 “承受极限痛苦证明我强”)。
  • 女性:幻想更多涉及 “被吞噬”“通过顺从获得保护”(如 “完全听他的,他就不会离开”)。

4. 受虐常常和 BPD 有关

BPD(女性居多)有拒绝好客体、接受坏客体的倾向,害怕被抛弃,对拒绝高度敏感。当失去坏客体后,受虐自我仍在却无对抗目标,易陷入抑郁,秉持 “拥有糟糕的关系也比彻底孤单好” 的想法。

受虐者与施虐者的致命吸引:常见于特定人格(如 BPD 与 NPD),双方拥有类似的内在分裂结构。当两者相遇,其内在空虚感被关系制造的强烈希望与绝望循环暂时掩盖。双方共享 “对方能理解我” 的核心幻觉,形成高度病态联结。施受虐者本质同为心理病患,陷入彼此滋养病理的依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