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视角下 SM 双方的心理机制


从精神分析视角解析 SM 关系中双方的心理机制,需穿透表象的权力游戏,揭示其背后早期客体关系创伤的代偿性重演与心理防御结构的互补性建构。
S 的控制欲往往源于早期养育中的无助感反扑 —— 那些曾被 “上位” 绝对掌控的孩子,可能在成人后通过角色反转来重获掌控感。这种看似强势的行为模式,实则是对童年被动处境的反向补偿,通过主动占据权力位置,将内在的无力感投射到外部关系中,形成一种 “掌控 - 安全” 的心理联结。
M 对痛苦的追求,或许是在复制童年熟悉的 “痛 = 关注” 模式,就像婴儿发现只有哭闹才能得到喂养。M 通过接受痛苦,试图填补早年缺失的情感连接。这种对 “下位” 角色的主动选择,本质上是将童年时期 “痛苦才能换来回应” 的经验内化为关系模板,在可控的场景中重复并重构这一模式,以获得对情感联结的确定性掌控。
需要特别说明克莱因的偏执 - 抑郁心位理论:S 方可能固着在偏执心位,将内部焦虑外化为对他人的控制,通过对 “下位” 的支配来抵御内在的不确定感;M 方则可能卡在抑郁心位,用自我惩罚来缓解内疚,通过 “下位” 角色的自我弱化来平衡内在的冲突。但必须注意避免病理化标签,很多健康的 SM 实践其实是创造性解决心理冲突的方式,是个体在自主意识下对心理需求的适应性表达。
比昂的容器理论在这里极具解释力。在理想的 SM 场景中,S 方实际上承担了 “容器” 功能,通过设定边界和惩罚规则,帮助 M 方转化难以承受的情绪体验。这类似于母亲通过抱持婴儿的焦虑,帮助其发展情绪调节能力 ——S 的 “上位” 角色并非单纯的施虐,而是通过结构化的规则为 M 提供一个 “安全的情绪转化空间”,让 M 在 “下位” 体验中逐步消化无法直接承载的心理张力。
临床意义值得强调:治疗师不应假设 SM 本身就是病态,而要关注实践背后的心理功能。强迫性重复早期创伤的 SM 需要干预,这种情况下,“上位” 与 “下位” 的互动会固化创伤体验,形成恶性循环;而作为成人自主选择的游戏则可能是健康的防御机制建构,通过 “上位” 与 “下位” 的角色切换,个体得以在安全框架内处理未被整合的心理碎片。
SM 关系如同两个戴着刑具跳舞的灵魂,那些锁链与伤痕实则是向世界展示的创伤纹章。精神分析的意义不在于审判他们的舞姿,而是帮他们听见 —— 当铁链叮当作响时,其中混杂着当年那个惊恐孩童未被听见的哭泣回音。在 “上位” 与 “下位” 的权力博弈背后,始终潜藏着对安全、联结与自我整合的深层渴望,这正是理解这一复杂心理现象的核心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