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MUHOME
直面内心,勇于自目。专注亚文化领域!

520节日专题:”爱“究竟是什么?

2022-05-20

“爱情是肉欲的形而上学,它把肉体的迷恋、激情和疯狂上升为对精神的眷恋、对生命的付出和责任。”

刚睡醒就看到了各种小红包和消息,才发现今天就是“5.20”了,今天借着“520”这个节日,想和大家聊聊爱这个话题,关于我们为什么需要爱,真正的爱是什么样,可以带给我们什么。

以前天天叫着脱单的,而如今,人们对爱的感受和需求,好像越来越寡淡。有的人觉得不需要爱:“想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可以找到小伙伴,为什么还要谈恋爱?”也有人不再相信爱:“那些结婚的,不也很多都离婚了吗?”

我们逐渐进入了一个 “羞于谈爱”的时代,甚至,谈论爱还会遭受各方鄙夷:是手机不好玩,还是酒不好喝,为什么还要谈恋爱?

520节日专题:”爱“究竟是什么?

爱是主观的

一个事实是:“喜欢”“爱”等这些词语,都是一种“没有实质”的概念。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

我们把一系列感受到的体验、观察到的现象,称呼为“喜欢”“爱”,并以这种标签化的语言与外界、他人开展交流。

但事实上,每个人所称呼为“喜欢”“爱”的体验、现象,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如果我们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有些人会更不吝啬于用上“喜欢”、“爱”这样的标签,有些人却在这些概念的使用上十分谨慎。

有些人更倾向于为生理性的反应、激情式的痴迷标签上“爱”;有些人却会在同样的状况下认为自己全然没有牵涉到“喜欢”或者“爱”的概念——反而更乐意对精神上的共鸣、灵魂的相互触碰用上“爱”的标签。

所以我们首先必须要明白一件事:即便今天你与你的伴侣相互告白——“我爱你”“我也爱你”,你们使用爱这个标签去囊括的含义、背后的体验,都很有可能是不同的。你们可能说的完全不是同一个意思。

同时,正因为“喜欢”或者“爱”这一类的概念是没有所对应的确凿的实质的,它的价值评估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够知道一克黄金、一公斤汽油价值多少,喜欢和爱却没有公认的、能够被客观衡量的价值。

不同的人心中,这类概念所对应的价值感,也是不同的。

但在感情这件事上,人们总是容易一叶障目——所以我们总是更多地问对方“你爱我吗?”而不是仔细探究“你认为什么是爱”。我们也常常在对方辜负了自己的期待时,感到失望,而没有在一开始就搞清楚爱对于对方来说,到底有多少价值。

所以(谨代表我个人的看法),说“我爱你”“我不爱你”,是毫无意义的——字面上的“没有意义”的意思,无法从这一句话中获得太多有效的信息——可能唯一的有效信息是,在这一刻,你愿意相信/认为你自己是爱我的,仅此而已。

(我说这些,是希望让今天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先能够认识到“喜欢/爱”不是一件绝对的、客观的事情。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后文的诠释。)

也正是因此,我们对于“自己是不是爱一个人”这件事的决定权,可能比我们自己以为的要多得多。毕竟,那只是我们主观上为一种体验、一系列现象、一段遭遇做出的命名。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除却那些肯定是自己不想亲近、不愿意与之发生身体接触的人——在我们相对来说能够对其产生好感的人里,“决定”我们最终爱上谁的,有“刚好遇到了谁”的缘分——还有当时我们是什么样的自己,我们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和生活状态,我们当时“想要”爱一个什么样的人。

只不过这些因素当时被我们意识到了,我们觉察到它们对自身的影响;但它们更多时候停留在我们的无意识和潜意识里,让我们不自觉地、以为自己无法解释地爱上了某个命定的人。

真正的爱是什么?

①主动考虑对方利益:爱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出于生存和资源竞争的目的,人类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我们往往会将自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但真正的爱会破除这种倾向。

当爱发生时,我们会开始主动考虑对方的利益。我们把对方的利益看成是自我利益的一种延展——经常说的从“我”变成了“我们”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把两个人的利益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甚至当双方利益发生冲突,只能满足其一时,真正的爱让我们有能力把对方的利益放在自己之前。

我们会愿意暂时搁置、部分妥协自我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个性的丧失和自我的牺牲。在权衡和实践的过程里,我们从孤立的个体,走向更为紧密的合一整体。

②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真正的爱是这四者的交融形态

在真正的爱里,我们会主动关心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并为这份关心付出努力。爱与努力密不可分:你爱你为之努力的东西,同样你为你所爱的东西而努力。所以很多人常常说:“爱不只是嘴上说说,要看他做了什么。”

持续的关心也是责任感的体现。如今我们提起责任感,常常指外部加于人身上的事,但真正意义上来说,责任应该是完全自愿的行为。我们可能会怠惰,会被诱惑,但主动自愿承担的责任,就是自我规束和维系关系的基石。

但是,如果责任失去尊重的支持,就可能演变为占有。拥有过度责任感的人,会觉得自己需要为对方的生命负责,从而走向一个控制对方的极端。唯有尊重,顺应对方自身规律和意愿的实践,才能避免自我满足的偏离。

要做到尊重,就必须对对方有本质性的、充足的了解。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这4者在真正的爱中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

③真正的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爱是主动给予的能力。

常常有朋友抱怨:我对他ta这么好,为什么ta要这样对我?这种付出并不是给予,背后其实是个人“付出感”的满足和对对方回馈的需求。

真正的给予不是索取、也不是痛苦或牺牲,而是由内到外的自我表达。给予是人的潜力的最高表现,人在给予的过程里,感受到自己的强大、富有。它比接受更让人快乐,因为给予不是丧失和舍弃,恰恰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给予并不简单指物质或情感上的给予,而是整体生命力的流露:“他给他以快乐、兴趣、理解、知识、幽默、伤感——把他自身一切充满活力的东西表现出来并具象化。”

当一个人在分享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时,也丰富和充盈了对方,唤起了另一个人的生命力。

④爱是创造的能力

很多人觉得在一起久了,感情变淡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但真正的爱是具有创造力的,赋予这漫长的生命以延展性和流动性。

处于一段感情中的双方个体通过相互的给予,会不断革新和成长。同时,在两个变化生命的互动过程里,还会激发灵感,共同创造出新的事物。并因为这份创造力,开启对世界新的认知和体验。

那些我们以为的爱,真的是爱吗?

当我们理解了真正的爱是什么以后,去回溯生活中很多对于爱的理解和描述时就会发现——

我们很容易把一些伴随着爱产生的感受,误以为爱。甚至,有一些常见的关于爱的阐述,实质上并不是爱。

一般来说,关于爱,我们常常有这几种迷思:

迷思一:是心动的感觉。

真相:你面对TA时,会紧张到脸红心跳,手掌出汗。你以为那就是爱情,但其实这种感觉只是激素变化带来的反应。

“浪漫和迷恋并不是真正的情感。那是一种动机,是大脑奖励系统的一部分。”我们的“上头”,不过是因为在某个场景下,人物、氛围、声音等等因素综合在一起,激发了大脑和肾上腺中多巴胺、苯乙胺等激素释放。

你认为自己在‘爱’对方,实际上,你是在从对方身上索取激素带来的快感。这个过程里你是想要的,是满足个人的欲望,没有真正的给予,也没有关于爱的实践。

迷思二:我们一见钟情,是命中注定。

真相:当你看到那个人的第一眼,就觉得被TA击中。你以为这就是命中注定的爱,其实你可能只是陷入了理想化投射,进入了短暂痴迷的状态。

当一个人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我们理想化伴侣的模型时,我们便把所有理想化的、美好的品质投射在对方身上,会忽略对方的缺点或负面特征,并因为流行文化的影响,放大浪漫的感受,一见钟情可以发生多次,且这个过程里并不包含亲密、承诺等一些与爱有关的特质。

所以,与其说一见钟情是爱,不如说这只是浪漫爱情理想化的产物。它是一种短暂的吸引力,缺乏了真正的了解。随着接触加深,幻想容易覆灭,关系也难以为继。

迷思三:我想要完全的占有TA

真相:你想要完全的占有对方,想知道TA的一举一动,甚至想控制对方的所有时间和行为。但强烈的占有欲不是爱,而是在合理化个人的需求。

强烈的占有欲往往源于内心深层的不安全感,在自卑的人身上更为明显。他们会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而害怕被抛弃,于是,他们通过将“被爱的人”视为财产来弥补对被遗弃的恐惧。

吃醋、嫉妒是占有欲的体现,在某些情景下,还会涉及一些极端的手段,比如打压,虐待、威胁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感受到控制感,通过占有的方式证明力量,回避自我的虚弱,并通过称其为“爱”,来合理化这种行为。

占有欲不是爱。在占有当中,我们仅凭借自己的想法就试图操控对方的思维和行为,完全没有尊重对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意志和尊严,走入了支配和控制的误区。

迷思四:我们相互依赖,彼此共生。

真相:在一段关系中,双方感觉完全离不开彼此,每时每刻都想要待在一起,并认为对方就是自己的全世界。这样的关系其实夹杂着一种索取和权力关系。

相互依赖的双方,都是在回避一种虚弱的,无法自处的孤独。他们渴望从另一个人身上,寻求弥补自己所缺乏的东西。他们都在照顾和为对方付出,看起来像爱,实际上是在建立自己的自尊和认同。

在共生式关系中,双方都不是独立完整的个体,都是希望从爱里获得自己缺失的部分。他们的爱本身就是无力的、不健全的,更不可能唤起生命力,创造新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为什么需要爱?爱能带给我们什么?

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不需要爱了。可事实上,任何一种“不需要爱”的说辞,其实都带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倾向。生而为人,我们必然需要爱:

①孤寂和疏离是难以逃脱的宿命,爱是唯一的救赎。

孤寂产生恐惧,人类最大的需要是克服孤独感,存在本身就是孤独的,没有一种功能性的关系、或是肉体上的结合可以与之抗衡。孤独不会在孤独中消散。在“隔绝”的状态下,我们可能会进入看似平稳的状态,却也会因为找不到与这个世界的连结,而变得越来越空洞。

②爱是有效的自我觉察和人格成长的契机。

爱让我们洞察自我。个体的很多特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显现,只有在亲密的关系中才会释放,我们才能客观的认识和看清自己,同时,这也是人格成长的契机。正如弗洛姆说,爱是一条认识生命秘密的途径。我们在爱中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发现了我们两个,发现了人类。

③爱能激发我们的潜力和品质,主动创造意义。

我们从对方身上不断习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也因为对方的给予和分享,激发出自己的灵感和潜力,爱是一门艺术,不仅可以把个体、社会和自然连接起来,还能够激发出每个人身上美好品质,创造出一段属于双方的独特的关系。

当一个人没有拥有成熟的爱的能力时,会害怕、担心、没有安全感。而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在爱的过程里,人克服了依赖性和自诩无所不能的妄想,摒弃了剥削他人和守财的欲望,产生了对自我的信心,和对未来生命的勇气,所以,希望你一个人可以过的很好,但也永远不会失去爱的能力。

爱和身体的关系

所谓“爱着一个人”的感受,并不是持续不断被我们体会着的。持续不断的爱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一瞬间一瞬间的爱,在这些非常微小、转瞬即逝的时刻,两个人之间发生了美好的、令人产生正面感受的共振、回音,是在那些时刻里,我们把自己的感受称为“爱”。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我们在说“我爱你”的时候,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持续的状态”,但事实上,我们体会到这种情感的方式仍然只能是通过一个一个的瞬间。即便是最美好的一段关系,我们也不可能无时无刻体会到“爱”的存在。

爱的本质,可能就是不连续的、断裂的、前后不一致的。

我们一定会在一些瞬间里,比再另一些瞬间里更爱对方。而另一些时候感受不到爱的存在(但在信念中它仍存在),即便是最相爱的情侣,也会在有些瞬间感到对对方的厌恶和仇恨。

亲密关系如何才能成功?

要谈成功的亲密关系,可以从什么是“失败的亲密关系”谈起。

很多人会在亲密关系面临失败时,思考自己是不是不爱了。但我认为更有效的判断依据是:和这个人在一起,能否实现你想要的生活状况——这种生活状况包括你的精神体验和情绪体验。(当然,不排除这世上也有一些人,不追求自我的生活状态,以为他人付出本身作为生活目标。今天我不针对这部分人来谈。)

理解了什么是失败的亲密关系,相应地也不难理解“亲密关系要如何才能成功,首先,你要明白对这个阶段的你来说,到底什么是亲密关系的成功?有时候,在亲密关系中更理解了自己,是成功。有时候,解决了一些过去的人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也是成功。不是所有的成功,都表现为长长久久甜蜜地在一起。

其次,要找“有可能”给你成功的人。以“如果我要的成功是一生一世一双人”为例:这倒不是说浪子一定不会回头,而是我们要学会从细微的地方观察一个人:ta是否会在日常中为你妥协一些自己的利益?是否会在一些小事中在意你的感受?一个人的人格状态是总体稳定的,”ta爱不爱你“在其中起到的影响力,远远比大多数人以为的要小。

你以为自己是“要让雪地花开,要赤足走过茫茫深海”,殊不知从一开始就是妄念。

当然还有很多日常的功课要做:比如你是否对自己有足够的觉察?能够清晰回答出今天文章里提到的那些问题?你的情绪和关系能力如何?是否有能力应对关系中困难的时刻,并带领关系向好处发展?

但相比而言,这些都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它们都是我们能够自然地在人生中得到历练和发展的。所以,希望你一个人可以过的很好,但也永远不会失去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