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MUHOME
直面内心,勇于自目。专注亚文化领域!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2023-07-12

​很多小伙伴希望笔者能写一些关于圈子感官剥夺的文章,但是由于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不能很直白的去写感官剥夺是怎么个玩法,但是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有些关于感官剥夺的资料和实验可以侧面的帮助小伙伴去了解。好了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在斯洛伐克,有一个野牛波兰的传说。传说在黑暗的树林里住着野牛波兰,它会在夜里带走孩子们,将他们带去隐藏在树林中的一个黑暗树洞,在那里,野牛波兰会给孩子们讲述古老的信仰。对信仰最为虔诚的孩子将会和野牛波兰化为一体,在黑暗中获得永生。野牛波兰的魔力还可以让不听话的孩子们看不见也听不见,他们会在摸索着离开树林的时候被尖利的树枝刺穿而死。

野牛波兰面具(其实它是刘看山):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这个传说有一部分十分奇怪,就是孩子们学习信仰的地方必须是“树洞”,而且必须在“黑暗中”。这是为什么呢?

而不听话的孩子死法也很奇怪,是被剥夺视觉和听觉后“摸索着离开时被尖利的树枝刺穿”。

这个传说中的一切都和人的感觉有关。

在现代心理学中,人的感知十分重要,人对外界的感知可以直接影响身体的运行,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就已经开始用心理反馈技术影响人的生理功能。(Barrows&Jacob,2002)在医学研究中,也有心理因素影响癌细胞成长的例子。(,《变态心理学》<美>劳伦.B.阿洛依,2005)

其实不光现代人研究过人的感知,在古代人看来,人的感知对他们来说也有很多特殊的用途。

在海地,巫师们将罪人关进黑暗的地窖,任其死亡,他们死后的头颅被制成法器装在布袋里。巫师们认为,罪人们在黑暗中煎熬而死的灵魂拥有各种极其疯狂的魔力,当他们再次见到阳光,就会释放他们的怨恨,杀死出现在他们眼前的人。

海地,巫师法器,黑暗死者之首: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无独有偶,在罗马尼亚地区的基督教徒中,有些人拥有神秘莫测的“圣徒匣”,圣者的头颅干燥处理后被装在特制的盒子里,平时是关着的,在特别的对象祈祷时,圣徒匣被打开,圣徒的头颅就会因为这个原因感谢面前的祈祷者,降福于他。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在17世纪的意大利,出现了饥饿刑面具,在戴着特制头盔的犯人面前摆上食物,然后让犯人在这样的折磨下活活饿死。

饥饿刑面具,意大利罗马,1630年: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下面这个进化版的饥饿面具有自己的名字,叫做“死者之首”,配合特制手套使用,这个面具让犯人有了吃到东西的可能性,但在这种设计之下,犯人根本不可能吃饱,只能说沾到了食物的边,将饥饿刑的痛苦发挥到了极限。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这种拘束面具被称作“歹者之桥”,在中世纪时用在多话的女性身上,被认为太过八卦的女性要戴上这个面具进行游街。面具很紧,嘴唇前面都是锋利的铁片,以至于戴上面具的人无法说话。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18世纪中期出现了一种刑罚,犯人被强制性的长时间直立,这项刑罚的某个受刑者宣称看见了上帝,所以,这种刑罚也被称为“庇护站立”。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18世纪时出现的另一种刑具叫拘束笼,用来示众,当然,也可以让犯人饿死在里面。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最后一件老式感官刑具出现在20世纪初,被用在精神病人及暴躁的犯人身上,他们被强制性的拘束在这种特制椅子上,椅子可以部分剥夺他们的视觉与听觉,不过据精神病方向的书籍记载,从这把椅子上下来的人几乎都得了更重的病。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19世纪中期,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探索深海,在超过30米深的水下,某些潜水员开始看到幻象或失去视觉。由于当时的潜水服设计问题,在意识障碍出现时,潜水员的感知会受到极大冲击,甚至有潜水员返回水面后精神失常的记录。

由于在水下一定深度压缩空气密度比在水表面空气密度更大,要使气体通过水下呼吸装置和潜水员呼吸道,需要用更大的力量。如果不能充分呼出二氧化碳,血中二氧化碳水平异常增高(二氧化碳中毒)可引起一时性黑或意识障碍。

1878年的深海潜水服: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1917年深海潜水服: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令人敬畏的Exosuit,一款价值60万美元的潜水服,能够潜入水面下1000英尺。伴随着深海潜水技术的进步,对潜水灯的研究越来越急。心理学家发现,在深海环境下,光源不足会引起潜水员极大的焦虑,甚至会极快地影响到身体的各项生理数据。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1925年,科学界开始研究感知与人体之间的关系。由科幻先驱Hugi Gernsbeck发明的“隔离器”通过使穿戴者“聋哑”,帮助他们在阅读或写作时集中精神。据称,这个隔离器可以消除所有的外界噪音,而且因为眼睛前方的水平狭缝一次只能看一行文字,所以可以让使用者的集中力大大增加。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随着研究的进展,科学家们发现,适当的减少人体的对外感知可以加强人的注意力与集中力,于是出现了各种奇怪的设计。一时间,“隔离”可以提高人体能力的说法喧嚣尘上。

阅读头盔: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会谈用隔离罩: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吸烟用隔离头盔: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20世纪60年代,对人体神秘现象的研究崛起,文化艺术界与科学界都开始深入研究人的感知与身体能力的关系。

艺术家Werner Kaligofsky与维也纳Generali基金会合作,率先发布了作品“小房间”系列,宣称隔离可以使人的感知力加强到可以遥感的地步。

小房间系列之四,1967年: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初期的思维与脑电波联动研究也开始了,在电影中也有表现。图为艾玛.皮在1968年扮演的脑思维研究者: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自1960年始,对隔离状态下的人体感知研究从未中断。美国科学界高层与情报机构也参与其中。图为1967~1969年间的部分隔离刺激研究照片: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1967年,一台名叫“心灵放大器”的仪器在维也纳亮相,它宣称可以放大人类的脑波,影响他人的意识与行为。不过此事并无下文。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若干年后,我们看到了“Veasyble”,这是一个基于三个词的产品:隔离,亲密和装饰。 它由一套可穿戴物体组成,可以转换成隔离的手段,在任何环境中创造个人的亲密关系。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

对隔离的盲信最后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请看图中这位打牌女子的自制隔离面具:

玩法?心理?感官剥夺科普(上)